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德国制造”光环失色 曾风光无限 现正经历寒冬

潇潇 德欧华商 2020-02-18

近日,根据德国《星期日世界报》,爱德曼公关公司《全球信任度调查报告》公布消息称,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,全球发达经济体对德国公司的信任度下降了15%,下降到44%。


长期以来,“德国制造”(Made in Germany)一直备受推崇、风光无限,德国也由此成为高品质制造的“专业基地”。只要是德国出产的产品,就一定会被自动烙上“品质保障”标签,进而成为“畅销品牌”。


在中国,民众们也是对“德国制造”非常推崇,由此也催生出繁荣的海外电商和海外代购行业。同时,中国境内也流传着不少德国制造的“神话”。例如:


1青岛不怕涝,全靠德国百年排水设施:

山东青岛号称“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”,为什么呢?因为德国曾在占领青岛期间,修建了先进的地下排水设施,即便时过境迁,但“德国制造”绝对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!


更有传言说,青岛下水道不仅质量过硬,而且特别宽敞,宽敞到都可以跑大卡车!而且,当年德国人为了方便后来维修,特意用油纸包裹备用件存放在下水道里的小仓库中。


2兰州中山桥 百年铁桥依旧畅通无阻:

兰州中山桥是德国最古老的大铁桥,是112年前德国修建的。有报道称,德国工程师曾立下“保固80年”的字据,也足见德国人对其工程品质的自信。


而且,2007年铁桥100岁的时候,兰州市政府还收到来自修建铁桥设计师家族的一封信和邮包,表示中山桥的使用年限已到,提醒城市管理部门进行维护保养,同时还寄来了部分维修的配件样品。这次,“德国制造”又火了一把。


此外,还有很多其他德国在中国修建的各类工程被赋予“神话色彩”。然而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

先来说青岛排水装置。曾有记者专程到青岛实地调查发现,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建,曾经德国人修建的排水管网早已不能满足如今青岛排水的需求,绝大部分都是经过翻建和整修的新管网,现在正常使用的德国建排水管网不足3公里,大约只占到全城排水管网的千分之一。


另外,地下排水管网都是混凝土和陶瓷建造的,更不能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德国人留下来的零部件。


虽说这个“神话”被吹嘘得过于传奇,不过,德国人当时“雨污分流和排水管理”的理念却在100多年后,依旧影响着中国很多城市的排水建设。

 

所以,实际上不是德国人修建的排水网造福青岛,而是德国先进的排水理念给青岛人更多的启迪。


再来说说兰州铁桥。据了解,中山桥建成之后,中国工程师也曾多次对铁桥进行维护和整修。

 

比如:1954年,国家曾拨款60万元对铁桥进行维修和加固;2004年,兰州市政府曾投资500万又进行过一次维修加固,同时铁桥也由行车桥变成了步行桥;之后在2010年,兰州市对铁桥再次进行加固,桥体抬升1.2米,恢复通车;2013年,为了保障行人和游客安全,保护国家重点文物,铁桥再次禁止机动车通行。


所以,即便有“德国制造”也离不开中国人长期以来的精心维护。


那么,为什么“德国制造”让人如此赞不绝口呢?到底是“与生俱来”还是“后天努力”的结果呢?这就说来话长了。


“德国制造”最初是指德国进口的商品,在成为世界翘楚之前,“德国制造”也有过屈辱的历史。


鲜为人知的是,“德国制造”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人命名的。1887年,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,规定所有的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注“德国制造”的字样,这可不是“盲目崇拜”,而是英国人为了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,专门为德国产品设定的“专用词”。


这样带有“讽刺和侮辱”的标签,成为激励德国人不断精益求精、不断创新的驱动力。


在100多年后的今天,德国制造的产品已经享誉世界,并跻身全球高品质产品行列,比如为人所熟知的西门子、宝马、奔驰、阿迪达斯等等。德国人对产品设计和制造的严谨与专注,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标杆,中国人还给这样的精神贴上了“工匠精神”的标签,并将这个标签作为学习的榜样。

相关链接:

世人都说德国工匠精神,只有著名媒体人张丹红讲得最清楚 


“德国制造”的励志故事,不由让人想到多次备受诟病的“中国制造”,在西方国家人眼里,贴有“中国制造”标签的产品,常常与劣质产品、廉价产品挂钩,让“中国制造”长时间在世界舞台上无法抬头挺胸。


然而现如今,这样的境况即将逐渐转变。随着全国制造业的不断精进和发展,中国很多产品已经成为西方各国人民追捧的对象,比如手机、无人机、机器人、电动汽车、新材料制造等等。

相关链接:

【中德关系】中国汽车制造品质赶超国际品牌
向中国示好 德国总理默克尔力挺华为加入德国5G网络建设
宁德时代德国打造最大电池厂,前景光明还是暗淡?
中国电动大巴驰上德国公路,中国汽车巨头进军德国兵分多路!


尤其是《中国制造2025》颁布以来,“中国制造”正逐渐转向“中国精造”和“中国智造”,“中国制造”的劣质印象正逐渐成为历史,甚至开始挑战“德国制造”。


德国之声记者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张丹红曾发表过一篇《“德国制造”遭受“中国制造”挑战》,引发众多关注。(详情请见文末延伸阅读)

 

如今,德国媒体又爆“德国制造”声誉下滑的猛料,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德国制造”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。

 

报道中写道,在德国每二分之一的工业工作场所,以及每三分之一的工作岗位都依赖着出口行业。然而,近年来,德国丑闻不断,汽车“柴油门事件”沸沸扬扬、企业腐败频频被揭,食品药品行业也是丑闻连连。

相关链接:

【德国经济】耍小聪明被罚10亿欧元 大众“柴油门”损失惨重

【刘倚天专栏】大众公司欺诈丑闻重创“德国制造”品牌

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丑闻事件,大众、奔驰等企图垄断汽车业

美女高管爆出惊人丑闻!杜伊斯堡残障工厂女经理工资比德国总理还高,什么猫腻?

二死三十七病 德国黑暗工厂曝光 周产量300吨 有图有视频有真相


这些源源不断的负面新闻正消耗着全球人民对“德国制造”的信心和忠诚度。报导中还提到,爱德曼公司在7月22日-8月5日期间,在8个国家各寻找1000人进行了调查。


结果显示,“德国制造”在美国受损最严重,很多潜在客户在购买德国产品时都表示犹豫;英国人也表示,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,才会选择德国产品;就连德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购买德国产品。只有中国等新兴市场上,“德国制造”还保持着原有的“高姿态”。

 

难道说“德国制造”真的要迎来寒冬了吗?

相关链接:

【德国快讯】死在家里8年无人知  德国制造对垒中国制造 度假到这些国家不能喝自来水
【德国经济】汽车销量大降,“德国制造”面临严冬

 

延伸阅读
来源:德国之声中文网 时间:2019年4月3日


“德国制造”遭受“中国制造”挑战

 

机械制造是德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。不过中国厂家正急起直追。中国制造会在近期内超越德国吗?张丹红和Andreas Becker带着这个问题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走访了德国和中国的展商。


(德国之声中文网)史蒂芬·巴赫迈尔(Stefan Bachmeier)对德国机械制造在中国的黄金时代记忆犹新。他为德国上弗兰肯地区科堡市的Kaeser压气机公司效力已经17年。该公司拥有整整一百年的历史,在全球范围内雇佣5000名员工,是业内佼佼者。

 

"那时候,作为德国公司的代表,你只要说一句'这台机器是地地道道的德国制造',客户就会乖乖地付款。很少讨价还价。不过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",巴赫迈尔对德国之声说。他目前从新加坡协调Kaeser的亚洲业务。

 

自信的中国人

 

在他看来,"德国制造"仍然是一块招牌,但不是推销产品的主要理由了。他说:"中国人变得很自信,甚至可以说带着一种民族主义。他们全力推行自己的'中国制造'战略。"

 

巴赫迈尔说,中国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改善。他们的机器在性能和寿命方面仍然赶不上德国,"但是他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"。

 

巴赫迈尔接着指了指Kaeser的双层展台:"过去这里挤满了对我们的机器感兴趣的中国人。今天他们说:你想向我们出售产品,那就请你来中国。"

宁波中大力德公司的总经理岑国建


基础设施方面已经被中国赶超

 

岑国建的经历正相反。"十年前我第一次来陌生的德国参加汉诺威工业展。中国人的摊位都很小,而且在角落里。欧洲人很少来关注我们这种小企业",这位宁波中大力德公司的总经理说:"十年以后,我到这里来感觉就不一样了。中国厂家的展台大了,欧洲人对我们产品的认同感也在逐步加强。"

 

中大力德是汉诺威博览会上1500个中国展商中的一个。2006年,岑国建带领一个五、六人的小团队创业。今天,他的公司拥有1400名员工,并于2017年上市。岑国建认为中国赶超德国的道路仍然漫长,但在基础设施方面,德国已经落后于中国:"我深有体会的是:德国的网络在最近这十年当中没有什么变化,很多地方还是3G。中国网络就不一样了,到处是4G,网速很快。"


过去赞不绝口,今天摇头叹息

 

方卫中对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深有感触。"十年前,我们参观德国西门子或其他大企业的生产车间,会感到震惊",这位杭州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说:"现在和中国的生产车间比起来,德国就往往显得落后了。"

 

易泰达在汉诺威展示自己的电动车马达。由于中国目前是电动汽车最大的市场,去年销售量近130万,而德国2018年出售的电动车还不到7万,因此,易泰达的主要客户在中国本土。方卫中指着公司新建生产车间的照片说:"我们的生产已经高度自动化。"

 

不过细看,车间里的工业机器人是瑞士公司ABB的产品。方卫中说:"这正显示了我们的弱点。"在他看来,中国仍然需要发达工业国的硬件。在企业管理和职业培训方面,中国也仍然应当向德国学习。不过,十年后又会是另一番景象。

 

竞争将日益激烈

 

即使在机器人领域,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。瑞士机械制造公司Stäubli负责机器人业务的福格特(Gerald Vogt)说,特别在小型工业机器人方面,最近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。"中国生产小型机器人的厂家有40到50个。国家给与大力支持。今天,三分之一在中国出售的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。"

瑞士机械制造公司Stäubli负责机器人业务的福格特


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,欧洲企业只有一条出路:"我们必须保持创新,加快研发速度。"在福格特看来,中国生产的机器人性能还不如欧洲产品,但他们速度很快。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模仿,但在此基础上,中国人也会创新改进。

 

巴赫迈尔也相信,领先中国的优势是可以保持的。尽管全部数据化对Kaeser这样的传统企业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挑战,但总体来说,工业4.0是德国企业的福音。"假如我们今天仍然只是生产单纯的机器,即使其性能越来越好,我们也会走进死胡同。但工业4.0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,我们仍然可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。"

 

*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

注:本文版权属于德国《华商报》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,并注明来源:微信公众号 “德欧华商”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